大豆粕在飼料生產領域占有重要和主要的地位,常見的大豆粕飼料的處理方法是發酵法和所謂的酶解發酵法。傳統發酵法處理工藝和技術簡單,發酵出來的飼料品質穩定,飼養戶大多了解使用方法。缺點也比較明顯:發酵時間長、易產生異味、營養利用率低、蛋白轉化率不高、碳排放量較大,同時生產占地面積大等。隨著現代化生物技術的發展,復合酶解技術已經可以工業化處理大豆粕,所生產的 大豆酶解蛋白與發酵豆粕具有很多產品上的差異,已經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技術和產品。
我們可以從產品的營養成分、分子量、吸收效果等多個角度進行對比:
項目 |
大豆酶解蛋白 |
發酵豆粕 |
生產方法 |
復合生物酶解 |
發酵或酶解發酵 |
生產時長 |
10~15小時 |
<96小時 |
營養成分 |
小分子蛋白肽、游離氨基酸、維生素、生長因子、寡糖等 |
粗蛋白、游離氨基酸等 |
粗蛋白含量 |
<2% |
>49% |
小肽含量 |
<90%(占總蛋白) |
15~20%(占粗蛋白) |
蛋白分子量 |
<2000D |
<25000D,<50000D |
吸收效果 |
上皮吸收,腸壁直接吸收 |
經腸胃消化后吸收 |
豆粕在發酵過程中,通過微生物的作用,營養成分被分解小分子,蛋白被部分分解為粗蛋白和小分子蛋白,同時一部分營養被微生物吸收并用于微生物的生長和呼吸,同時大豆粕中的一些維生素和生長因子也被微生物吸收利用;在發酵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,將生長的營養分解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,從而增加了工藝碳排放量。而通過復合生物酶解技術對大豆粕進行生物酶提取,可以將95%以上的營養物質回收提取,將大豆粕中的營養物質最大程度的保留下來,酶解過程本身不產生碳排放量,整個工藝過程碳排放量很少。
從上圖產品的對比來看,我們知道大豆酶解蛋白和發酵豆粕相比,具有更好的產品應用效果,由于小分子蛋白肽的生物活性效果,大豆酶解蛋白已經區別于發酵豆粕,成為獨立的,全新的一種飼料產品,具有更廣泛的和更大的應用市場。
摸索是最大的成本!全球18年定制型酶制劑生產及技術應用服務商為您解答,免費提供小樣!可立即撥打免費電話咨詢400-0371-413,也可掃描微信二維碼咨詢。
【原創聲音】本文由南寧東恒華道生物科技原創文章,轉載需注明出處